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

时间:2023-07-05 14:40:16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通常我们将一个民族所归属的地质条件和生活领域统称为生存环境,由于语言来自于生活,所以生存环境是影响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主要因素。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与英文中的“east wind”,因为中国东面紧邻大海,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东风有春天、温暖之意,而英国面临的是大西洋,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东风则意味着寒冷。为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别地域之间的差异,以免由于语境上的误区造成读者的误解。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其共同特性,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例如,汉语言中会存在许多的故事,“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等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而“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寓言。但是英国的许多典故中涉及的人或者事物都是源于英国的文学宝库,莎士比亚的一系列作品一直广为流传。另外,由于受到西方的圣经、罗马神话等影响,许多典故都源于希腊神话。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往往导致中西方国家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汉语言中,“狗”被视为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因此与狗相关的一系列语言都包含贬低的意思,例如“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视为忠诚、勇敢的象征,并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类,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时)”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民族心理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褒贬含义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字面意思翻译,不能通过分析习俗差异来展开翻译,将导致翻译出的内容不切实际,甚至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从而造成交际过程出现障碍。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中最主要的就是佛教和道教,而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人类在语言上表现出了不同。如,在与佛教有关的习语中有“五体投地”、“借花献佛”等,而西方与神、上帝有关的词汇包括“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过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则分析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之后,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既保留了文章的宗教色彩,也充分体现了刘姥姥的宗教信仰。而对于英美的读者而言,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God disposes”则更容易被接受。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的表达是受思维控制的,由于各民族的思考方法有所差异,就导致了每个民族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倾向都有所不同。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手段,翻译本身将受到思维方式的限制。中国人表达事物时习惯由因到果,从大到小,先后有序来进行阐述;而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却和中国人相反: 由小到大,先结果后原因。例如,表格中填写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8号。翻译成英语应该是:No.8,Ping Leyuan,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接翻译成China,Beijing,Chaoyang District,Ping Leyuan,no.8西方人就不能理解。因此,翻译工作者只有了解了中西方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别,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中西方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差异,他们都与翻译工作息息相关。为此,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文化和翻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的过程不单纯是在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不在于对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而在于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语言活动负迁移。互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克服文化障碍的过程,而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中往往包含一系列社会范畴的内容,包括社会现象以及历史现象等。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在翻译之前先了解各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会帮助翻译者轻松跨越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翻译出更贴切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