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文医院:打造温暖就医新体验

时间:2024-12-26 15:02:19

在当今社会,医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而构建人文医院,营造一个充满关怀、尊重与理解的就医环境,已成为众多医疗机构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精心策划的医院文化建设,它如同医院的“灵魂”,指引着医疗服务的方向与温度。

医院文化:情感的纽带与精神的支柱

医院文化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一面旗帜,它是医院价值观、服务理念和精神追求的生动展现。正如所述,人文医院的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通过无数小事塑造医务人员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关爱,以及对职业责任的深刻理解。因此,医院文化的塑造需要从内到外,从领导到员工,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文化策划:挖掘特色,塑造IP

医院文化策划是医院品牌建设的核心,它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医院的历史底蕴、特色服务以及未来愿景,提炼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故事。强调了这一点,指出医院文化策划不仅是设计标志或口号,更是要将这些元素融入医院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患者和员工共同认同的精神家园。例如,举办文创作品设计征集大赛,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参与感,还能通过这些作品传递出医院的人文精神和温暖氛围。

人文关怀:从细节入手,温暖人心

人文关怀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医院环境的设计与装饰,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与康复进程。提到,优化与创新设计理念,如人性化设计、绿色环保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等,能够显著提升医院环境品质,满足患者的多方面需求。比如,设置温馨舒适的候诊区,提供柔和的照明和背景音乐,保护患者隐私,确保卫生清洁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实则能大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与舒适度。

组织保障与宣传引导:双轮驱动,持续推进

为了确保人文医院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报道至关重要。强调了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和分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通过正向引导和广泛宣传,提高全院职工的人文意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定期举办人文医院建设经验分享会,邀请成功案例进行交流,激励更多医护人员投身于人文服务的实践中。

构建人文医院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从医院文化的深度挖掘、环境设计的创新优化、组织管理的精细布局以及宣传教育的广泛覆盖等多个维度同步发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既有专业水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就医环境,让每一位患者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安心。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护人员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