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温预警下的科学防暑攻略:从预警识别到急救措施

时间:2025-06-06 14:48:47

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炎炎夏日已悄然来临,高温天气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更潜藏着中暑这一健康威胁。近期,气象部门频繁发布高温预警,从黄色到橙色,直至红色的警报,预示着40℃的酷热即将席卷而来。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如何科学防暑,成为了每个人都应掌握的生存技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急诊科医生,为大家传授一套实用的防暑攻略,让我们在热浪中也能保持清凉与健康。

一、高温预警颜色的含义

在防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高温预警信号的颜色所代表的含义。根据规定,高温预警分为三级:黄色预警表示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橙色预警则意味着气温将进一步上升,达到或超过37℃;而红色预警则是最高级别的警告,预示着极端高温天气的到来,此时气温往往突破40℃,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这些预警信号不仅是对天气的预报,更是对公众采取防暑措施的紧迫提醒。

二、中暑的核心症状及识别

中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明显的体征和症状。最常见的包括头晕、恶心、高热、抽搐乃至昏迷。这些症状是身体在高温环境下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调节失衡的表现。特别是当体温持续升高,超过40℃时,人体的各项机能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识别中暑症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三、高危人群需特别关注

在高温天气下,有些人群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威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成为中暑的高风险群体。儿童则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加上活动量大,容易出汗过多而引发中暑。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缺乏足够的休息和饮水,也是中暑的高发人群。此外,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身体对高温的耐受力降低,同样需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

四、科学防暑策略大公开

面对高温天气,科学防暑是关键。以下是一套实用的防暑策略,供大家参考:

  1.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下午两点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同时,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以减少汗液蒸发受阻,降低体温。

  2.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应尽可能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增加午休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提高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3. 科学补水与电解质:在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汗过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至关重要。建议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同时,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或冷饮,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4. 物理降温方法:当感到身体过热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降低体温。例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手腕等处,或者使用冰块、冷水浸泡的毛巾敷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附近,以加速散热。此外,还可以通过洗澡、吹风扇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5. 饮食调理:在高温天气下,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苦瓜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五、中暑急救措施不可少

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防暑措施,但中暑仍然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将中暑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以避免进一步受热。可以选择树荫下或室内空调房间等地方。

  2. 解开衣物:解开患者的衣服,以便于身体散热。同时,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手腕等处,帮助降温。

  3. 物理降温:对于重度中暑患者,可以使用冰块或冷水浸泡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大动脉附近,以加速散热。但注意避免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

  4. 补充电解质: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给予适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饮用,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注意不要一次性饮用过多,以免引起不适。

  5. 及时就医: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如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科学防暑是保障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在高温天气下,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防暑措施,避免中暑的发生。同时,也要了解中暑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让我们共同迎接炎炎夏日的挑战,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