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淮南市医生晋升体系改革五大突破
时间:2025-06-23 10:20:59
安徽省淮南市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以"智慧医疗"建设为抓手,累计投入66亿元新建改扩建12家公立医院,住院次均费用降低11.85%的成效背后,正酝酿着更深层次的医生晋升体系变革。本次政策调整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将临床实战能力和基层服务经历作为医生晋升的"硬通货",构建起具有淮南特色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突破一:临床实战指标具象化考核体系
新政将门诊量、手术量等传统量化指标升级为三维评价模型:基础工作量要求副主任医师年均完成1500例门诊诊疗,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年主刀手术不低于80台;技术难度系数引入CMI病例组合指数,规定三级医院医生处理疑难病例占比不得低于25%;患者体验维度设置"双90%“红线,即满意度与随访依从性均需达标。这种考核体系如同给医生配备"临床能力CT扫描仪”,将原本模糊的"医术精湛"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画像。值得关注的是,医疗文书质量首次被纳入考核,病案首页合格率低于95%的医生将暂缓晋升,倒逼诊疗行为规范化。
突破二:基层服务经历转化为晋升硬通货
建立"1+2+3"基层服务机制:晋升主治医师需累计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经历,申报副主任医师须完成2年县域医共体驻点,拟任科室负责人须有3年基层管理经验。创新性设置"服务效能系数",在凤台县、寿县等偏远地区服务的医生,服务时长可按1:1.5系数折算。考核认定采用"云考勤+工作量双轨制",医生通过智慧医疗平台每日上传工作日志,系统自动生成包含诊疗人次、家庭医生签约量等12项指标的服务档案。
突破三:科研评价从论文数量转向实践价值
改革后科研考核实行"三三制"结构:30%权重看技术转化,重点考核临床路径优化、诊疗方案创新等实际应用;30%考量教学传承,带教进修医师数量和质量成为新指标;剩余40%保留传统科研评价,但明确要求研究必须源自临床问题库。这种转变犹如将科研竞赛场从实验室搬到了诊室,某三甲医院开展的"糖尿病足保肢治疗方案改良"项目,虽未发表顶刊论文,但因降低截肢率23%直接助力团队三人晋升。
突破四:职称评审开启数字化快车道
依托淮南市医疗大数据中心,建立医师职业档案区块链系统。申报材料从纸质证明转变为数据抓取,系统可自动提取医生过去五年的手术视频、会诊记录等原始数据。评审流程压缩60%时长,区县卫生局负责主治医师形式审查,省卫健委通过智能评审系统完成40%材料初筛。创新设置"绿色通道",连续三年CMI值排名前10%的医生可申请专家联名推荐制,突破学历资历限制。
突破五:跨机构服务构建人才流动立交桥
首创"医疗联合体服务积分银行"制度,医生在医联体内开展的远程会诊、多学科诊疗等跨机构服务,可按难易程度兑换晋升积分。三甲医院专家在社区坐诊1天可获2个继续教育学分,牵头组建专科联盟可折算半年基层服务经历。这种设计如同为医生职业发展装上"涡轮增压器",市第一人民医院某副主任医师通过牵头肿瘤MDT团队,累计获得相当于1.5年的服务时长抵扣。
改革背后是淮南市医疗生态的系统性重构,智慧医疗平台累积的300万份电子病历成为评价改革的数字底座,DIP付费改革形成的病种数据为临床能力评价提供基准参照。正如某三甲医院科主任所言:"现在晋升看得见的是指标变化,看不见的是整个医疗质量管控体系的升级。"这种将个人成长与医院发展深度绑定的制度设计,正推动淮南医疗人才建设进入"飞轮效应"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