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医护自费配记录仪,200公里生命接力折射医患新生态

时间:2025-06-27 10:02:27

在医疗行业的特殊时期,一场跨越200公里的生命接力悄然展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ECMO中心的医护团队,面对外院转运求助时,首次自费佩戴工作记录仪完成了这场高风险转运。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折射出疫情背景下医患关系的新变化与医护群体的职业困境。

白色铠甲下的双重保护

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转运本就如同"移动ICU",医护人员需要携带相当于三个登机箱体积的设备,在颠簸途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而此次转运的特殊性在于,每位医护人员的胸前多了一台记录仪——这是他们用半个月夜班补贴购置的装备。闫炀教授所在科室自6月起全面推行记录仪制度,但此次跨区域转运尚未纳入医院设备采购范围,团队便自发凑钱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看似超前的做法,实则源于沉痛教训。有护士回忆,去年某次转运后,患者家属质疑输液速度异常导致并发症,最终靠救护车行车记录仪的模糊画面才澄清误会。"记录仪就像第三只眼睛,"参与转运的主治医师形容,“既保护患者治疗过程透明,也保护我们不被误解”。

数据存储箱里的信任博弈

记录仪全程拍摄的内容包括:ECMO管路连接、药品核对、生命体征监测等53个关键操作节点。所有影像资料加密后上传至医院独立服务器,保存期限参照病历管理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矛盾点——当患者家属要求查看转运录像时,需经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审核,避免泄露其他患者隐私或医疗机密。

这种制度设计引发部分家属质疑:"为什么救人过程不能完全公开?"法律专家指出,这涉及"治疗记录"与"隐私数据"的边界。就像银行监控既能保障交易安全又需保护客户信息,医疗记录同样需要平衡透明度与保密性。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转运前,医护团队特意用平板电脑向家属演示了记录仪工作原理,获得书面知情同意。

夜班补贴换来的职业安全感

自费购买行为背后,是医护群体日益强烈的职业保障需求。据统计,该ECMO中心每年处理30余例长途转运,其中近半涉及医疗纠纷风险。记录仪购置费用约相当于初级医师10个夜班补贴,但团队认为"这笔投资值得"。

"有次山区转运遇到车辆故障,我们跪在雪地里维护设备两小时,"一位护士展示记录仪拍摄的片段,"现在这些画面都能作为应急处置的培训教材。"器材科负责人透露,医院正在制定记录仪使用规范,未来可能将其纳入"高危医疗操作"标准配置。

像素点中的医患新生态

这场200公里转运结束后,记录仪捕捉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当患者成功交接时,家属突然向医护团队深鞠躬,而镜头也记录下医护人员瞬间湿润的眼眶。这种双向理解的形成,或许正是技术工具的人文价值——当治疗过程变得可追溯,猜疑链自然断裂。

目前全国已有17家三甲医院试点医疗过程记录制度,其效果评估报告显示,使用记录仪的科室医疗纠纷同比下降42%。正如闫炀教授所言:"我们理解患者的不安,但医护也需要在阳光下工作的安全感。"这场始于自费购买记录仪的转运,最终丈量出医患信任重建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