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CXO行业复苏:政策与订单双驱动
时间:2025-07-15 14:40:58
政策东风与订单回暖:CXO行业“至暗时刻”后的价值重估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CXO(医药外包服务)行业,上演了一场从估值谷底到强势反弹的逆转剧情。药明康德最新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6%至208亿元,净利润预盈63亿元,成为行业“极少数”能赋能全球6000家客户的巨头。与此同时,美迪西因45件新药通过中国NMPA临床试验审批、10件获美国FDA批准的亮眼成绩,股价迎来暴涨。这一轮行情背后,是政策红利与订单复苏的双重共振,更标志着市场对CXO行业逻辑的重新审视。
政策松绑:从“生物安全法案”到国内扶持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修改版一度被视为悬在药明康德等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限制其与美国实体的合作。但国内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成为转折点——优化后的政策明确鼓励CRO行业良性发展,通过规范委托生产管理、共线标准等细节,为行业注入确定性。这种“外紧内松”的格局,反而加速了国内CXO企业的业务重心调整。例如药明康德通过扩大欧洲及新兴市场客户占比,抵消了部分美国市场的潜在风险,其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仍实现24.2%的高增长。
政策暖风还体现在对创新药的倾斜上。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带动CXO订单从临床前研究向后期临床试验延伸。美迪西凭借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的优势,近期与Oncotelic合作核药项目,进一步巩固其技术壁垒。行业分析师指出:“政策从‘管束’转向‘引导’,相当于给CXO企业发了一张长期饭票。”
订单复苏:从“产能过剩”到“接单接到手软”
2024年CXO行业曾因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寒冬陷入“产能过剩”焦虑,但2025年的订单反弹远超预期。药明康德3万人的研发团队支撑了全球6000家客户的需求,其规模化效应使得单客户成本下降15%以上,形成“越大的玩家越能吃到红利”的马太效应。美迪西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在细分领域如ADC(抗体偶联药物)和核药研发中拿下高毛利订单,其临床试验申报经验成为吸引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关键。
订单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的财报显示,国内药企委托占比从2024年的35%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8%,反映国产创新药崛起对产业链的拉动。某基金经理形容:“这就像外卖平台突然发现,原本只服务高端餐厅的厨师,现在连街边小吃店都抢着下单。”
估值修复:从“杀逻辑”到“重估天花板”
CRO行业的估值修复并非简单反弹,而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再认知。一方面,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的盈利能力证明,CXO并非单纯“卖人力”的苦生意,其技术赋能属性可对标科技企业——药明康德208亿元营收中,约40%来自高附加值的药物发现与工艺开发。另一方面,美迪西等第二梯队企业通过垂直领域突破,市盈率从2024年的25倍跃升至当前的40倍,与创新药企的估值差距显著缩小。
但风险犹存。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扰动海外收入占比超60%的药明康德;而中小CXO企业若无法快速建立技术护城河,可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掉队。不过,多数机构认为,随着中国创新药全球份额的提升,CXO行业的“中国优势”将逐步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导向,天花板远未见顶。
尾声:CXO的“新常态”与长期命题
药明康德和美迪西的爆发,本质上是行业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破局”的缩影。政策与订单的共振下,CXO企业需要回答的新命题是:如何将短期业绩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维度——全球化布局的弹性(如药明康德的6000家客户网络),以及技术深耕的锐度(如美迪西的ADC领域积淀)。这场转运,终究是留给有准备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