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暴雨天气十大健康防护指南

时间:2025-07-30 16:24:02

强降雨天气不仅带来出行困难,更潜藏着多重健康威胁。针对老年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等脆弱人群,以下十大健康提示将帮助您科学应对淹水、感冒及食物短缺风险,筑牢安全防线。

一、优先向高处转移,警惕“隐形杀手”

当洪水来袭时,低洼区域首当其冲。老年人行动迟缓,需提前规划转移路线,选择稳固的混凝土结构屋顶或高层建筑避险,避免泥坯房等不稳固建筑。若已被洪水围困,可利用门板、泡沫塑料等漂浮物转移,但切记远离倾斜电杆和断头电线——这些“带电的毒蛇”可能引发致命触电。儿童身高较矮,积水达30厘米即可被冲倒,家长需全程牵紧孩子手腕,避免使用书包带等易脱落的连接方式。

二、远离积水区,破解“水下陷阱”

城市内涝时,60%的触电事故发生在积水中。户外工作者需特别注意:井盖缺失的收水井如同“张开嘴的深渊”,涉水时应手持长棍探路。车辆误入深水区时,水深超过排气管需低挡匀速通过;若车门无法打开,待水漫至车顶时深吸气破窗逃生,比盲目推门成功率提高3倍。老年人常备的金属拐杖可能导电,建议更换为木质或碳纤维材质。

三、饮用水安全比黄金更珍贵

洪水污染水源后,每毫升水中可能含百万级致病菌。煮沸是最经济的消毒方式,持续沸腾1分钟可杀灭99.9%的病原体。临时避难所应配备5升/人/天的密封装矿泉水,儿童需额外准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警惕“看似干净”的自来水,管道破裂后即便出水清澈也可能含工业污染物。

四、罐头食品:时间的朋友

军用级罐头虽口味单一,但其密封性能可使保质期延长至10年以上,是应对食物短缺的“压舱石”。老年人选择民用罐头时,优先购买鱼类、豆类等低钠高蛋白产品;儿童推荐水果罐头补充维生素,但需控制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00克。户外工作者可随身携带50克装压缩饼干,一块饼干提供的热量相当于两碗米饭。

五、保暖防病的三层防护法

暴雨致环境湿度达90%时,体温流失速度提升40%。老年人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速干衣吸汗,中层抓绒衣保暖,外层防水冲锋衣阻隔雨水。儿童头部散热占比高,佩戴宽檐防水帽可减少30%热量流失。户外工作者需准备密封袋装干袜子,足部潮湿超过2小时即增加冻伤风险。

六、阻断感冒传播链

流感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3倍。家庭成员间严格区分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钢笔、手机等高频接触物每日用酒精棉片消毒。儿童聚集的避难所要保持“对角线通风”——同时打开房间对角线的两扇窗,换气效率比单窗提升70%。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暴雨后呼吸道感染住院率45%。

七、慢性病患者的应急管理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监测血压,波动超过20mmHg应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应将胰岛素储存在防水盒中,避免接触洪水后引发感染。户外工作者携带的急救包应包含防水创可贴、碘伏棉签,伤口接触污水后需用生理盐水冲洗10分钟以上。

八、心理防护的“锚定效应”

儿童在雷暴天气易产生焦虑,可通过“安全岛想象法”缓解——引导其描绘阳光沙滩场景。老年人保持原有作息规律,夜间使用小夜灯预防跌倒。户外工作者进行4-7-8呼吸训练: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每天3次可降低应激反应。

九、智能设备的避险应用

智能手机安装水位预警APP,当周边积水达15厘米时自动报警。儿童佩戴的智能手表需开启“电子围栏”功能,超出安全范围即时提醒。老年人家庭配置防水收音机,断电时仍可接收气象信息。

十、互助网络的编织法则

社区建立“1+1+1”帮扶小组:1位年轻人协助1位老年人和1位儿童。制作“应急联络卡”缝在儿童衣物内侧,注明血型、过敏史。户外工作者组成5人互助小队,实行“双盲检查”——每次涉水前互相检查救生装备。

特殊时期的安全防护,需要将科学方法转化为日常习惯。这些措施如同为健康撑起的保护伞,虽不能改变天气,却能让我们在风雨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