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药饮片虫蛀案暴露质量管理漏洞

时间:2025-08-01 10:14:52

在药品经营领域,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一直是监管重点。近期某药店因销售虫蛀中药饮片被行政处罚的案例,暴露出部分企业在质量管理环节存在严重疏漏。这一处罚的裁量依据主要源自《药品管理法》第五十四条的强制性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确保药品在流通全链条的质量安全。当饮片出现虫蛀问题时,本质上反映出企业在采购验收、储存养护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失效,如同食品行业放任生鲜产品在潮湿环境中腐败,其危害性不仅关乎企业信誉,更直接威胁公众用药安全。

处罚背后的法律逻辑与裁量标准

《药品管理法》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提升至法律层面,其配套文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对中药材及饮片实施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具体到虫蛀饮片的处罚,监管部门会重点核查三个环节的合规性:一是进货验收时是否执行"初验三查"制度(查运输工具密封性、查包装完整性、查标识清晰度),这相当于给药品办理"入职体检";二是储存期间是否落实"环境四控"措施(温湿度、光照、通风、密封),如同为珍贵茶叶配备恒温恒湿储藏室;三是是否建立定期巡检制度,好比定期为库存药品进行"健康体检"。某案例中企业因同时存在验收记录缺失、库房湿度超标、巡检间隔超过三个月等多项违规,最终被处以法定最高幅度罚款,体现出监管部门对系统性失职的从严惩处原则。

虫蛀风险的全流程防控体系

要根本性规避此类风险,药店需构建三级质量防火墙。在采购验收环节,应实施"望闻问切"式检验:望包装是否有虫蚀孔洞(要求每件外包装开箱率不低于30%);闻药材是否有霉变异味;问供应商运输过程温湿度记录;切中要害核查送货单与实物的"DNA匹配度"。某连锁药店通过引入便携式显微检测设备,使虫卵检出率提升40%,这种技术赋能值得借鉴。

储存养护环节需遵循"八防管理法":防高温(20℃以下环境)、防潮(65%-75%湿度区间)、防光(避光柜体)、防串味(毒性药材专柜)、防尘(正压通风系统)、防鼠(电子驱鼠器)、防过期(先进先出系统)、防差错(电子标签识别)。特别对于易虫蛀的根茎类饮片,可采用真空小包装分装,如同超市售卖精品杂粮的包装方式,既阻隔虫害又便于质量追溯。

人员管理维度则需要建立"培训-考核-授权"闭环机制。定期组织员工参与"药材养护实战演练",将温湿度调控、虫害识别等技能纳入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实行质量事故一票否决制。某省级药材公司通过每月举办"问题饮片鉴别大赛",使验收差错率下降75%,证明持续性的技能强化至关重要。

质量追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现代药店应当借鉴食品冷链管理经验,构建中药饮片"电子身份证"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每批饮片的验收数据(包括运输车辆密封状态照片、开箱检验视频等)、储存环境曲线(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数据)、巡检记录(带时间水印的检查照片),形成不可篡改的质量证据链。当某批次饮片发生虫蛀时,可精准定位是供应商运输环节还是企业存储环节出现问题,避免责任推诿。这种数字化管理如同给每包饮片配备"行车记录仪",既符合《规范》要求的质量信息可追溯原则,也能在监管部门检查时提供完整自证材料。

从行业实践看,那些将GSP要求转化为具体SOP(标准操作规程)的企业,往往能建立更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例如制定《中药饮片验收十八步操作法》《库房除湿应急预案》等文件,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员工可执行的动作清单。毕竟,药品质量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通过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管控自然呈现的结果。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的今天,药店唯有将质量管控从合规要求升华为企业基因,才能在守护患者安全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