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部中医药杂志征稿启事
时间:2023-08-24 09:42:11
《西部中医药》(原《甘肃中医》)杂志,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是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大型数据库收录。
1 栏目设置
本刊辟有特色栏目论著(理论论著、临床论著),方药(道地药材、方剂配伍、药理研究、制剂工艺、本草新证、质量分析),陇上医学(敦煌医学、陇上医家、岐黄医学、汉简医学、皇甫谧医学、伏羲文化、陇中骨伤),论坛(学术传承、博士论坛、医史文献、医理溯源、中医文化、教学研究、医疗管理、学术观点、杏林留芳、释古博今),专题(丝路医药、民族医药、矩阵针灸、灾害医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政策法规、调查分析、标准规范、域外汉方、方证类聚、营养医学),报道(临证经验、衷中参西、特色医疗、临床护理、诊断剖析),动态(前沿探索、研究进展、品墨闻香、译林新意),消息(广告、征订、征稿、投稿须知)等栏目。
2 来稿要求
2.1 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
2.2 文题 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2.3 作者署名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列在作者姓名后面。如多位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分开。如:周 兰1,叶 赤2,王 红1,赵 涛3(1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50;2 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甘肃 兰州 730050;3 甘肃省中医院整复骨科,甘肃 兰州 730050)。文稿的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时,应说明;通讯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请在摘要前注明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2.4 摘要 本刊所有栏目须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4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符。
2.5 关键词 在中、英文摘要之后附上3~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使用最新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主题词表》中所列的词,且必须用全称;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分隔。
2.6 所有投稿论文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
2.7 中、英文缩略语 文稿应尽量少用缩略语,以避免影响阅读文章的流畅性。一篇文稿一般不宜使用超过5个缩略语,4个汉字以下(含4个汉字)的医学名词一般不用英文缩略语。4个汉字以上的名词需用英文缩略语代替者,应在文稿第一次出现英文缩略语时,前面先写出中文及英文全称,英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中文缩略语则加注在中文全称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2.8 统计学符号 本刊执行GB3358 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表示。同时注意以下要求:①均数±标准差用(χ±s)表示,其中均数和标准差均用英文小写、斜体;②t检验的“t”用英文小写、斜体;③F检验的“F”用英文大写、斜体;④χ2检验的“χ”用希腊字母小写、斜体;⑤相关系数以r表示,用英文小写、斜体;⑥概率以P表示,用英文大写、斜体。
2.9 表和图 分别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按先见文后见表(图)的原则排列。每幅表(图)均应冠有表(图)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表(图)下方的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表(图)中所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
2.10 参考文献 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角标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末。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1]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等.《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J].甘肃中医,2004,17(12):11-12.
[2]潘文.中医温病方剂手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158.
2.11 医学名词 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物名词》(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2.12 数字 本刊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测量数据按GB/T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有关有效数字的规定取有效位数,尽量作统计学处理。
2.13 分点叙述层 请参考本刊各栏目的格式或采用1、1.1、1.1.1、1.1.1.1。
2.14 计量单位 执行GB3100 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凡是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Hg)或厘米水柱(cmH2O)为计量单位。
2.15 临床及基础类研究文章要求细则 详见http://gszy.paperopen.com/Upload/Park/e9e97c09-6621-4629-8c41-17a6aa34436a.pdf和http://gszy.paperopen.com/Upload/Park/0a41dd95-c9af-4cf0-b00e-140284db3873.pdf
2.16 其他注意事项 ①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减,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②文稿所涉及的课题如获国家或部、省级、市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应以脚注形式于文稿首页左下方说明,如“××基金资助项目(基金号××××)”,并附有关审批机构或部门审批证明(复印件)。③为了确保来稿具有科学的严肃性,维护本刊的声誉和读者的利益,来稿切勿一稿两投或内容不变稍改文题、内文而分投。一旦发现一稿多投,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内拒绝该文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④本刊实行初审、复审与终审的三审制度,总审稿周期约为60个工作日左右。⑤向本刊投稿均视为接受本刊稿约约定。 ⑥ 来稿录用并办结录用手续后,本刊将于出刊前4-6个月与作者联系修改,待出刊后赠送当期刊物2册。 ⑦ 我刊所载论文已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和华艺等数据库收录,如您强烈反对您的论文被录入上述数据库,请提出特别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