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没吃几口就饱了?腹胀、反酸、没食欲:5招儿帮你迅速缓解!

时间:2025-08-22 17:31:40

一、饮食调整:从“吃什么”到“怎么吃”的科学方案

“明明没吃多少,肚子却像揣了个气球”——这是很多人腹胀时的共同感受。饮食结构与进食习惯是引发消化不适的核心诱因。美国胃肠病协会(ACG)2024年临床指南指出,约6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产气食物摄入+进食节奏紊乱”直接相关。

推荐饮食原则

少食多餐:将每日3餐拆分为5-6餐,每餐控制在7分饱(约拳头大小),避免胃容量骤增压迫肠道。

优选低刺激食材:

易消化碳水:小米粥(GI值55)、南瓜泥(富含果胶,保护胃黏膜);

低脂蛋白:清蒸鲈鱼(100g含17g蛋白质,脂肪仅3g)、嫩豆腐(钙含量138mg/100g,中和胃酸);

非产气蔬菜:去皮冬瓜(96%水分,促进代谢)、芦笋(富含膳食纤维,加速肠道蠕动)。

严格规避“产气雷区”:豆类(黄豆产气指数10.6)、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甘蓝)、碳酸饮料(每100ml含CO₂ 2.5g)及人工甜味剂(如山梨糖醇,可引发渗透性腹泻)。

 二、腹部按摩:3步穴位按摩+顺时循环法

当腹胀如鼓时,腹部按摩可通过物理刺激促进胃肠蠕动,研究显示其能使肠道传输速度提升23%3。结合中医穴位理论与现代解剖学,推荐以下步骤:

标准操作流程

准备姿势:仰卧屈膝,脚掌平放床面,双手搓热(掌心温度达38-40℃)。

顺时循环按摩:以肚脐为中心,右手掌根贴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力度以轻微压迫感为宜,每次10圈(约2分钟),每日3次(早中晚空腹时最佳)。

穴位点压强化:

中脘穴(肚脐上4寸,约5指宽):拇指按压30秒后放松,重复5次,可缓解胃酸反流;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食指中指并拢按压,每次1分钟,促进胃动力。

三、姿势与运动:5分钟“肠胃放松操”

久坐、弯腰等不良姿势会压迫腹腔,加剧腹胀。通过特定姿势与轻度运动,可快速改善腹腔压力,促进排气。

 3个黄金动作

蝴蝶式放松:仰卧,脚掌相对并拢,膝盖向两侧外展(如图片中“消化不良缓解姿势”),双臂自然放体侧,保持5分钟,利用重力放松盆底肌与腹部肌群。

猫牛式伸展:跪姿,吸气时抬头塌腰(牛式),呼气时含胸弓背(猫式),重复8次,动态按摩内脏,改善肠道蠕动。

靠墙站立:后背贴墙,双脚距墙15cm,双手自然下垂,收紧核心,保持30分钟(饭后立即进行效果最佳),帮助胃排空。

 四、情绪管理:“肠脑轴”调节法

现代医学证实,压力会通过“肠脑轴”抑制消化功能——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激活,导致胃动素分泌减少50%,胃酸分泌增加30%。

即时减压技巧

4-7-8呼吸法:用鼻吸气4秒,屏息7秒,用嘴长呼气8秒(发出“嘶”声),重复5轮,可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

5分钟正念冥想:闭眼专注于呼吸,当杂念出现时温和拉回,研究显示持续2周可使消化不适发生率下降40%。

情绪日记:记录每日引发压力的事件(如工作 deadline、人际冲突),并标注对应的身体反应(如“紧张时腹胀加重”),针对性调整应对策略。

五、应急护理:从“缓解症状”到“及时就医”

若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改善,可采取阶梯式干预,同时警惕危险信号:

家庭应急措施

热敷:40℃热水袋敷腹部(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非处方药:短期(不超过3天)使用多潘立酮(10mg/次,每日3次,饭前15分钟)或铝碳酸镁(1-2片/次,嚼服),缓解胃动力不足与胃酸过多。

必须就医的4种情况

腹胀持续超过2周,且夜间加重;

伴随体重骤降(1个月内>5%)、黑便或呕血;

排气/排便停止,伴随剧烈腹痛(可能提示肠梗阻);

有糖尿病、胃溃疡等基础疾病,症状突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