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645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1-1347/R

邮发代号: 52-2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2

出版地区 陕西

出版地区 陕西

订购价格 552.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455
  • 国内刊号:61-134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6年第8期文章
  •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可行性

    目的:以解剖学研究为基础,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与手术层次.方法:对10例(20侧)防腐人头标本进行头面部逐层解剖,观察面部脂肪分布与眶上血管神经、滑车上血管神经、面神经的走行特点.结果:额正中部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1.9±0.2)mm,颞部发际缘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2.4±0.3)mm,面颊部颊脂肪垫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3.1±0.4)mm.眶上血管神经分为内侧支和......

    作者:闫迎军;黄渭清;方柏荣;王晓军;乔群 刊期: 2006- 08

  • 肩肱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方法:采用瘢痕广泛松解、双侧或单侧肩肱皮瓣转移,同时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供瓣区创面.结果:本组21例中,17例手术一次性完成,4例分两次完成.不但改善了患者的上肢功能,还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颈部的活动度.结论:瘢痕广泛松解、双侧或单侧肩肱皮瓣转移,同时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供瓣区创面是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

    作者:崔树英;李松岳;李济福;张功宝 刊期: 2006- 08

  • 应用腹部皮瓣行乳房再造术后供区并发症的处理

    目的:探讨应用腹部皮瓣行乳房再造术后供区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2月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24例,共处理供区并发症7例.结果:本组出现供区并发症者7例,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后供区并发症主要为伤口脂肪液化、切口边缘皮肤部分坏死及腹壁膨隆,经过相应处理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穆大力;栾杰;穆兰花;范飞;尤建军;王盛;刘晨;牛兆河;王凌宇 刊期: 2006- 08

  • 梯形缝合法阴道紧缩术应用探讨

    目的:探究阴道缩窄术的佳手术方式.方法:采用梯形缝合法即对阴道后壁呈梯形样三层缝合使阴道下1/3段及阴道口肌肉紧缩的手术方式.结果:治疗30例,阴道松弛症状均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结论:梯形缝合法将直肠筋膜、阴道周围缩紧加强的同时,更着重于加强阴道外1/3段,特别是近阴道口肌肉的力量使其更加符合生理特性,提高性生活的质量.该法是治疗阴道松弛症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段波 刊期: 2006- 08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同期假体隆乳术分析

    目的:介绍一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取出同时置入假体隆乳的新方法.方法:18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患者在取出注射物后同期于胸大肌下置入硅凝胶假体.结果:18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外观形态好,无1例出现血肿和感染.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取出注射物同期胸大肌下置入硅凝胶假体是一种可行且效果良好的隆乳矫治方法.......

    作者:邓颖;吴一;李伟;赵纲 刊期: 2006- 08

  • 片段弓治疗深覆(牙合)前后根尖吸收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片段弓矫治重度深覆(牙合)过程中对根尖吸收的作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6名成人高角的重度深覆(牙合)患者(覆(牙合)>Ⅱ度),用片段弓来打开咬合,并在根尖定位片上对咬合打开前后的根尖吸收情况进行观察,用Ridit检验评价治疗前后根尖变化情况.结果:戴用片段弓3~6个月(平均4.5月)后,覆(牙合)达到正常,压低后虽然牙根呈1级吸收的比率增加(治疗前1级吸收的比率为13%,治疗后为25......

    作者:王宝红;周洪;邹敏;赵振怀;鲍庆红 刊期: 2006- 08

  • 圆锥形套筒冠义齿的精密制作

    套筒冠义齿随着临床应用面的扩大,以及从生物力学角度对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远期的疗效总结[1].圆锥形套筒冠被修复学同仁认可为较理想的固位体,该固位体内冠外形为圆锥形,内冠与外冠之间形成嵌合作用,固位力可以调节,采用该固位体的义齿稳固性好,能较好恢复咀嚼效率,现将圆锥形套筒冠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越野;朱文忠;王宝成;张艺权;卢芳丽 刊期: 2006- 08

  • 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矫治AngleⅢ类前牙反(牙合)的肌电研究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AngleⅢ类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进行肌电研究,探讨在矫治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以期从咀嚼肌适应性改建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调查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治疗前、中、后肌电活动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姿势位TA、DA、MM肌电值(MCV)明显下降;反(牙合)时下......

    作者:刘红;宋卫东;段银钟;杨振华;DAI Juan;戴娟;陈亚男 刊期: 2006- 08

  • 面瘫患者总义齿修复特点的临床研究

    面瘫患者由于面部肌肉无力,致口腔肌肉的力学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义齿修复尤其是总义齿修复中容易出现咬唇颊及固位不良等问题.因此修复时有许多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合我科自1999~2005年11例面瘫患者总义齿修复特点,对面瘫患者总义齿的修复作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汪卫国;黄道庆;王笃权;敬玉敏;刘丽芳;姚斌 刊期: 2006- 08

  • 西安地区正畸患者对错颌畸形认识的调查分析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正畸患者对错颌畸形的认识.方法:随机抽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门诊咨询患者1038例,平均年龄14.79岁及西安5个城区的5所中小学适龄儿童1000人,平均年龄12.68岁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结果发现:①门诊咨询挂号患者对错颌畸形的了解程度低于普通人群.②听说过正畸治疗的人群在西安5个城区无差异.③前来门诊咨询挂号的患者了解正畸治疗的途径主要是社会关系和医疗途径.结论:无论......

    作者:罗征;李响;刘传宏;左霄 刊期: 2006-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