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645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1-1347/R

邮发代号: 52-2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2

出版地区 陕西

出版地区 陕西

订购价格 552.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455
  • 国内刊号:61-134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2年第17期文章
  • 改良缝线悬吊治疗上睑下垂联合重睑成形

    上睑下垂是指上睑的提上睑肌和Mǘ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正常人原位注视时,上睑覆盖角膜上缘2mm左右.上睑下垂患者为了摆脱下垂上睑对视轴的遮盖,病人利用过度的额肌收缩以代偿或采取昂头姿势来增加视野,久之可在额部形成皱纹增加、眉毛上抬、甚至可导致颈部肌肉或颈椎畸形.所以上睑下垂不仅影响正常的视觉功能,还有损外观.上睑下垂的矫正,目前主要有两种手术方法:一是提上睑肌功能......

    作者:郭会越;王桂芳 刊期: 2012- 17

  • 睑袋整形术同时行眶隔脂肪释放与填充剂矫正泪槽畸形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中面部老化在睑袋整形术的同时矫正泪槽畸形采用眶隔脂肪释放与填充剂矫正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46例睑袋整形术,其中33例采用睑袋整形术切口,皮下锐性分离皮瓣约1cm,于皮肤切口缘下方4mm切开眼轮匝肌,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钝、锐性游离达眶缘,松解眶肌筋膜韧带(王韧带),于眶缘处分离支持韧带,在骨膜上分离眼轮匝肌达眶缘下1~2cm,弓状缘释放眶隔脂肪并重置,6-0可吸收线将眶隔脂肪固定于眶缘下骨......

    作者:张连生;高俊明;刘中策 刊期: 2012- 17

  • 自体耳软骨移植在鼻尖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介绍自体耳软骨移植在鼻尖部美容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针对外鼻短小,鼻尖低平、肥大圆钝,以及部分假体隆鼻术后效果不佳的病例,在隆鼻时切除鼻翼软骨外侧脚上外侧部,并水平褥式缝合,将内侧脚也行缝合,以缩小鼻小柱宽度及延长鼻小柱;切取自体耳软骨,用以抬高及延长鼻尖.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随访3~6个月,鼻尖外形、颜色均满意,无假体在鼻尖部和切口处穿孔.供区耳廓外形无改变.结论:自体耳软骨移植鼻成形......

    作者:沈正宇;朱善智 刊期: 2012- 17

  • 自体厚真皮脂肪块在注射奥美定不良隆鼻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真皮脂肪块移植在奥美定不良隆鼻取出致鼻背塌陷修复中作为填充材料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切取自体臀部或腹部真皮脂肪复合组织块(7.0cm×1.0cm×1.0cm)作为填充材料,对21例因奥美定不良隆鼻取出致鼻背塌陷者进行修复治疗,酌情结合耳廓软骨移植,重塑鼻背、鼻尖的良好形态.结果:本组共21例治疗对象,术后移植组织存活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且痕迹不明显;经1年随访,鼻外形改善满意.结论:......

    作者:张永玉;苗小金;董岩;张喜清;杨宪鲁 刊期: 2012- 17

  • 鼻中隔体外成形在歪鼻矫正术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鼻中隔体外成形在歪鼻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6例歪鼻患者行常规的截骨整形术,同时行鼻中隔体外成形术.术中取出鼻中隔软骨,将鼻中隔软骨进行切除、切割等处理后植入原位并缝合固定,矫正歪鼻畸形和鼻中隔偏曲畸形.结果:26例患者中23例治愈,无鼻背塌陷和鼻中隔穿孔发生.结论:鼻中隔软骨体外成形术用于矫正严重歪鼻畸形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欢;王盛;尤建军;张波;徐奕昊;胡晓东;刘征;范飞 刊期: 2012- 17

  • 切口线与重睑皱襞顺延的内眦开大术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内眦开大术,使术后内眦开大充分,切口瘢痕隐蔽,术后形态满意.方法:根据内眦赘皮深部眼轮匝肌结构上的异常以及内眦赘皮的上、下睑内侧睑缘处皮肤短缺的特点,设计切口线的方向,切断或部分切除皮下交错的眼轮匝肌及其纤维束,改变皮肤受力方向,使睁眼时内眦赘皮消失.结果:本组53例,随访43例,时间为术后6个月至1年,内眦赘皮完全矫正,形态自然、效果满意41例,其中4例可见线状瘢痕;另外2例内......

    作者:方海燕 刊期: 2012- 17

  • 睑板短缩结合内外眦悬吊矫正瘢痕性下睑外翻

    目的:探讨睑板短缩结合内外眦悬吊术在瘢痕性睑外翻畸形修复中的应用及手术效果.方法:对瘢痕性睑外翻17例患者(25只眼)行瘢痕松解,根据睑板长度及睑外翻情况将睑板内外眦固定悬吊于鼻骨外侧和(或)外侧眶骨膜,下睑植皮覆盖创面.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15例(22只眼),术后恢复良好,睑无明显外翻,无需要再次手术治疗,2例(3只眼),因术后没有规律佩戴支具及应用瘢痕药下睑出现轻度外翻,患者自认为效果......

    作者:陈亮;李晓格;李世荣 刊期: 2012- 17

  • 假体隆鼻术后继发性鼻头畸形矫正中鼻中隔软骨的应用经验

    目的:观察自体鼻中隔软骨在修复假体隆鼻术后鼻尖鼻翼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52例假体隆鼻术后继发鼻尖鼻翼畸形的患者,使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修复鼻尖鼻翼畸形.结果:52例患者随访6~24个月,鼻尖得到延长和抬高,鼻翼挛缩、凹陷畸形得到矫正,鼻外观达到了满意效果.结论:该术式修复假体隆鼻术后继发鼻头畸形的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殷勇;王一丞;唐大虹;曾静;张桂茹;王丽娟 刊期: 2012- 17

  • 限制韧带松解在矫正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的重睑术中的应用

    目的:在重睑术前应重视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的诊断并探讨应用限制韧带松解术在治疗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要求重睑的患者,通过“抬眉/额纹增多、仰颏、抬眼费力”三联症初步判断是否同时有轻度上睑下垂的存在;对确诊为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通过单纯松解限制韧带即可矫正大部分患者,不完善者加行上睑提肌腱膜缩短术.结果:本组23例33只眼,19例26只眼在重睑术中行单纯限制韧带松解术,4例7......

    作者:任冲;马力;胡晓根;马海欢 刊期: 2012- 17

  • 红斑型天疱疮误诊探讨

    目的:报道面部红斑型天疱疮误诊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采用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及其免疫荧光检查.结果: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棘细胞间水肿,表皮内裂隙及棘刺松解细胞;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周围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显示IgG在角质形成细胞间呈网状沉积.结论:临床表现结合皮肤组织病理及其免疫病理符合红斑型天疱疮的诊断.......

    作者:黄静;刘屹球 刊期: 20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