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645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1-1347/R

邮发代号: 52-2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2

出版地区 陕西

出版地区 陕西

订购价格 552.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455
  • 国内刊号:61-134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8年第2期文章
  • 小儿耳廓畸形再造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心理调适与护理配合

    目的:探究小儿耳廓畸形再造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心理调适与护理配合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9月就诊的50例行耳廓畸形再造成形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全方位心理调适与护理配合.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SAS、SD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好,干预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尚婉媛;卞兰峥;马蕾;肖晓红;郑文婷;夏矜 刊期: 2018- 02

  •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征研究

    目的:比较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年骨性Ⅲ类患者分为高角(SN-MP>40°,FH-MP>32°)、均角(29°≤SN-MP≤40°,22°≤FH-MP≤32°)、低角(SN-MP......

    作者:于爽;邵玶 刊期: 2018- 02

  • 数字化技术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数字化技术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科室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例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前选择螺旋CT扫描下颌骨,经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3D打印技术得到个体化模型及手术导板,利用模型及手术导板,根据手术方案制备游离腓骨瓣并切除病变下颌骨,将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创面愈合、并发症、面部外形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依据术前三维图像及数据均制备......

    作者:郑军;丘仿松;谢远鸿;洪劲超;林春养 刊期: 2018- 02

  • 中药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目的:探讨中药清热止痒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血热型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应用自拟中药清热止痒方内服外用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血热型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并与单用依巴斯汀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其疗效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单用依巴斯汀治疗组有效率为60.0%,中药清热止痒方内服外用联合依巴斯汀对照组有效率为82.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作者:肖茜 刊期: 2018- 02

  • 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经验丰富,善从湿、热、毒、瘀入手,基础方为茵陈蒿汤加减,具体药物为:茵陈、连翘、丹参、野菊花、虎杖、当归、川芎、黄连、黄柏、土茯苓.解决了痤疮发病过程中的湿、热、毒、瘀问题.其中肺经热盛证基础方加用枇杷清肺饮,脾虚湿蕴证在基础方上合健脾除湿类药物,胃肠湿热证基础方合黄连解毒汤或防风通圣丸加减,冲任不调证以基础方合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湿蕴结证基础方合二陈汤或海藻玉壶汤加减.......

    作者:蓝海冰;徐萍萍;徐跃容;曲剑华 刊期: 2018- 02

  • 混合现实技术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混合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全息数字影像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探索和推广.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逐步推动整形外科教育模式的变革,为整形外科规范化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将混合现实技术与整形外科教学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手术实训、远程培训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

    作者:燕荣帅;李翔;肖晶晶;王韶亮;樊东力 刊期: 2018- 02

  • 毛囊单位移植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毛囊单位移植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创面采用毛囊单位移植方法进行治疗,应用EQ-5D问卷,评估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共治疗创面9例,均采用毛囊单位移植技术治疗创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创面完全愈合.术前EQ-5D问卷总分为(0.24±0.11)分低于术后的(0.80±0.05)分,术前EQ-5D直观模拟评分量表得分(Visualanaloguescale,V......

    作者:刘家祺;何安琪;杨燕文;张勇;冯自豪;杨震;亓发芝 刊期: 2018- 02

  • 生物膜与慢性创面愈合的关系

    本文主要探讨生物膜在慢性创面中的形成过程、耐药机制、基本结构和形态学等背景.详细讨论了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生物膜的特点,以及生物膜对创面慢性愈合过程的影响.使用标准敏感性试验(小抑菌浓度,简称MICs)来确定慢性创面适宜的治疗方案或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所面临的困难,并推荐了针对生物膜的可替代的检测方法.并描述了当前和未来潜在的用于治疗含有生物膜的慢性创面的治疗方案,包括毒力减毒、益生菌疗法、免疫反应抑制......

    作者:崔荣涛 刊期: 2018- 02

  • 下肢难治性溃疡的新技术治疗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难治性溃疡的新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随机收入院的下肢难治性溃疡患者32例,采用水动力系统清创,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行创面床准备,结合富血小板血浆辅助游离植皮术修复创面.结果:30例植皮区完全成活,2例大部分成活,经二期清创植皮后,痊愈;治愈率为93.7%,随访6~1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水刀清创联合负压吸引技术,结合PRP辅助游离植皮术修复溃疡创面,......

    作者:施越冬;袁馨;杨燕文;陈诚;亓发芝 刊期: 2018- 02

  • 18F-FDG PET/CT引导下心脏术后慢性胸骨切口感染并发肋软骨炎的诊疗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对心脏术后慢性胸骨切口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肋软骨炎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清创手术的引导作用.方法:连续收集33例心脏术后慢性胸骨切口感染患者,清创重建术前1周接受PET/CT检查.PET/CT检查距原心脏外科手术1.5个月~8年(平均9.2个月).分别根据PET/C......

    作者:张汝凡;冯自豪;陆南杭;谭辉;王剑;亓发芝 刊期: 201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