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645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1-1347/R

邮发代号: 52-2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2

出版地区 陕西

出版地区 陕西

订购价格 552.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455
  • 国内刊号:61-134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9年第11期文章
  •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金属托槽与不同瓷修复体粘结强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对金属托槽与不同瓷面粘结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托槽粘结前选择合适的陶瓷表面处理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3种不同的陶瓷材料为研究样本并制作成试件,每种样本按所用的表面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喷砂、酸蚀、喷砂+酸蚀处理3个组.使用光固化正畸粘结剂将3种陶瓷试件与金属托槽粘结,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剪切,测量后再比较其与金属托槽的抗剪粘结强度.结果:对同一种材料与托槽的粘结强度来说,酸蚀......

    作者:余涛;曹军;张兆德;倪冰;王磊;廉恒丽 刊期: 2009- 11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模式矫形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采用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单侧下颌中切牙的拔牙模式固定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此种拔牙模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5例的安氏Ⅱ1分类重度深覆盖患者,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单侧下颌中切牙,使用MBT技术进行矫治,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7项硬组织项目和5项软组织项目的变化.结果:采用此拔牙模式,重度Ⅱ1错牙合患者覆牙俣、覆盖减小,尖牙、磨牙关系得到调整,软组织侧......

    作者:袁东辉;刘远航 刊期: 2009- 11

  • 口腔修复膜修复口腔粘膜缺损的临床应用

    口腔粘膜病损手术治疗后,往往产生较大的口腔粘膜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问题,常用的修复方法是采用游离自体皮片移植或邻近粘膜瓣转移修复,这些方法存在许多问题.......

    作者:刘清莲;李岚;刘怀勤;徐扬 刊期: 2009- 11

  •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树脂基托光触媒的抗真菌作用

    目的:观察我银纳米二氧化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托中二氧化钛光触媒的抗真菌作用.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粉对白色念珠菌的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等量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钛树脂基托在无光及日光灯照下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率,并对其进行对比.结果: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粉对白色念珠菌的小抑菌浓度为20g/L;当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粉在树脂基托中的浓度为20g/L时,无光及光......

    作者:李斌;任艳云;徐立群;石兰;李广毅 刊期: 2009- 11

  • 一次性根管治疗和断冠再接术3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恒切牙外伤冠折后行一次性根管治疗与断冠再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断冠保存完整的32颗恒切牙外伤冠折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即以3MAdperPrompt粘结剂和3MFiltekP60树脂将断冠复位粘固,定期复查.结果:术后1年及2年的成功率为96.77%,术后3年的累计成功率为93.5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与断冠再接术疗程短,疗效确切,可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作者:于春青 刊期: 2009- 11

  • 两种着色工艺对氟硅云母玻璃陶瓷着色的影响

    目的:探讨适合氟硅云母玻璃陶瓷着色的着色工艺制度.方法:选用锆基色料锆铁红,采用熔融法着色和烧结法着色工艺分别对氟硅云母玻璃陶瓷进行着色,对其进行微观结构与色度学检测.结果:两种着色工艺均未对其原有的晶体微观结构产生明显影响;熔融法着色后氟云母玻璃陶瓷呈无色半透明状;烧结法着色后氟硅云母玻璃陶瓷呈色稳定,色相未发生改变.结论:对氟硅云母玻璃陶瓷着色工艺而言,烧结法着色工艺优于熔融法着色工艺.......

    作者:吴舜;何惠明;陈永近;黄芳;高立欣;赵薇 刊期: 2009- 11

  • SDF-1、CXCR4及ERK1/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DF-1,CXCR4及ERK1/2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6例病理性瘢痕,25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7例正常皮肤中SDF-1,CXCR4及ERK1/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皮肤及非病理性瘢痕相比,SDF-1、CXCR4及ERK1/2三者在病理性瘢痕中均高表达(P......

    作者:马秀云;王喜梅;牛扶幼;陈曼静;宋宁宁 刊期: 2009- 11

  • 福建省两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与染色体18q21.1的连锁分析

    目的:探讨福建省两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是否与18q21.1存在连锁关系.方法:收集来自福建省不同地区的两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分别命名为A和B家系,从中选出26名具有较高遗传学研究意义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他们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设定与瘢痕疙瘩形成关系密切的SMAD2、SMAD4、SMAD7及PIAS2基因为导致家系发病的候选基因,选取这些基因所在的染色体18q21.1区域内与其紧邻的......

    作者:陈阳;宋良萍 刊期: 2009- 11

  • 不同浓度壳聚糖涂层PLGA材料与许旺细胞相容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涂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材料与许旺细胞(SC)的生物相容性,为构建适合神经再生的导管支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双酶法培养扩增SC,用质量百分比浓度分别为1%,3%,5%,7%的壳聚糖涂层于PLGA材料.将SC与材料浸提液联合培养,并设立对照作比较,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分别在1,3,5,7天取材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将SC接种在各组材料上,用相差显微镜......

    作者:沈华;沈尊理;陈南樑;孙丹丹;祝家学;张佩华 刊期: 2009- 11

  • ILK,PI3K,PTEN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第十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deletedonChromosome10,PTEN)和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LK,PTEN,PI3K在40例病理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ILK,PI3K蛋......

    作者:宋宁宁;牛扶幼;王喜梅;翟晓梅;马秀云;袁德品 刊期: 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