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645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1-1347/R

邮发代号: 52-2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2

出版地区 陕西

出版地区 陕西

订购价格 552.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455
  • 国内刊号:61-134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9年第4期文章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目的:总结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经验.方法:本组287例患者,其中血管瘤134例,血管畸形153例.先用平阳霉素混合液进行瘤体腔内注射,每一进针部注入2~3ml混合药物.对血管瘤患者行多点注射,至瘤体稍发白为宜.一般经3~5次注射后进行手术治疗.对部分未能完全切除或完全切除后有可能导致严重继发畸形的患者,则于术中和术后继续应用平阳霉素治疗.结果:205例经平阳霉素注射后......

    作者:杨力;潘勇;韩岩;郭树忠;张辉;夏文森 刊期: 2009- 04

  • In-ceram全瓷修复体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IN-ceram全瓷修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为40例患者制作了52件VitaIn-ceram粉浆涂塑全瓷冠,戴用期6~24个月,评价修复体的边缘完整性,解剖形态和颜色等临床指标,评价牙龈健康状况由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与对照组采用Wilcox-on轶和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除3例修复体发生折裂外,修复成功率为94.23%,修复体的牙龈健康状况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显示全瓷修复体有令人......

    作者:于树伟;代伟 刊期: 2009- 04

  • 使用模型树脂制作固定义齿二次模型

    近年来,随着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种新犁口腔修复材料即模型树脂(Patternresin).该树脂虽然属于常温聚合树脂的一种,但其性能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常温聚合树脂(通常称为自凝塑料),其具有使用简单方便,聚合收缩小、精度高等特点[1].目前该树脂在临床上应用还比较少,本文介绍一下其在制作固定义齿二次模型方面的应用.......

    作者:王艳开;卢芳丽;邓再喜;李启华 刊期: 2009- 04

  • 北京西部地区牙周炎患病情况调查

    牙周炎是口腔两大类疾病之一,也是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牙周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牙周炎是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它会导致支持组织的破坏,如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的吸收,后导致牙齿的松动和脱落.一般而言,牙周炎的旱期自觉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刷牙或进食(如咬硬物)时的牙龈出血,当疾病进一步发展,形成深牙周袋后,症状加重,才引起患者的注意[1].笔者对来我院......

    作者:徐丽莎;崔广;孟宪敏;路燕 刊期: 2009- 04

  •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作为克林霉素缓释载体抗感染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LA,nHAC/PLA)预防感染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nHAC/PLA与克林霉素复合,制成载药nHAC/PLA人工骨;将其置于接种有金葡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及模拟体内缓释特性及抗菌活性;将其植入金葡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区,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

    作者:刘冰;陈鹏;施晓莉 刊期: 2009- 04

  • 两种方法龈下刮治的效果评价

    目的:比较SuprassonPMax超声治疗仪和Gracey刮治器在慢性牙周炎龈下刮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慢性牙周病患者,采用半口对照,随机分为A组(SuprassonPMax组)和B组(Gracey组),分别进行龈下刮治术.在龈下刮治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检查观察患牙的各项临床指标(PD、AL、mBI).结果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A组和B组在龈下刮冶术后1个月和......

    作者:张洁;汪黎明 刊期: 2009- 04

  • 过氧化脲漂白剂对牙齿颜色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增稠载体及浓度的过氧化脲(earbamideperoxide,CP)漂白剂对牙齿颜色的影响.方法:以卡波姆(carbopo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泊洛沙姆(Poloxamer)为漂白剂的增稠载体,分别配制含有10%和20%CP的漂白凝胶.将60颗离体变色牙随机分为6组,每组10颗.1组牙冠用以Carbopol为增稠载体的10%CP凝胶漂白;2组牙冠用以Carbopol为增稠载......

    作者:王晓玲;马妍;何惠明;赵信义 刊期: 2009- 04

  • 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牙科畏惧症患者龋齿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牙科畏惧症患者龋齿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选择牙科畏惧症患者45例(66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颗患牙,分别采用伢典凝胶去龋和局麻下常规磨牙去龋后用树脂充填.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受,治疗所用时间及2年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时的疼痛程度、治疗时间均接近对照组(P>0.05).2年后实验组出现充填体边缘微隙,充填体脱落,继发龋的牙数分别为1颗、......

    作者:吕昕;李艳君;赵蕊妮 刊期: 2009- 04

  • 冻存复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观察其冻存复苏后向脂肪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将剔除动静脉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切成小块培养,得到贴壁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及检测其表面抗原.将第1代的hUCMSCs采用梯度冷冻技术冻存5个月,复苏后培养至第12代时,加入成脂诱导剂培养.当诱导至21天时行油红0染色,7天及14天......

    作者:肖宏涛;刘毅;陈克明 刊期: 2009- 04

  • NF-1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人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中NF-1(nulearfactor1)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来研究该基因在瘢痕疙瘩中发生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了3例正常皮肤标本和3例瘢痕疙瘩标本,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种组织中NF-1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结果:正常皮肤组和瘢痕疙瘩组中NF-1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正常皮肤组中NF-1的表达量是瘢痕疙瘩组的35倍.......

    作者:王惠东;郑江红;邓辰亮;宋楠;吴娟娟;张世新;丁志;茅广宇;葛岚;赵喜彬;杨松林 刊期: 2009-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