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645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1-1347/R

邮发代号: 52-2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2

出版地区 陕西

出版地区 陕西

订购价格 552.00

杂志荣誉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455
  • 国内刊号:61-1347/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收录: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1年第7期文章
  • 保湿剂短期内对乳酸刺痛者皮肤屏障的修复作用

    目的:通过乳酸刺痛者使用保湿剂,观察该保湿剂对敏感人群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30名经10%乳酸刺痛筛选合格者,每天使用保湿剂2次.在试验前、使用后14天和使用后28天,应用皮肤水分测定仪和经表皮失水率测定仪测定面部皮肤相关参数,并重复进行乳酸刺痛试验.结果:受试者对乳酸刺痛的敏感程度在28天内没有显著改变,皮肤含水量在28天显著增高,皮肤经表皮失水率在14天即出现显著降低;乳酸刺痛敏感程度与皮......

    作者:袁超;王学民;谈益妹 刊期: 2011- 07

  • lovelyⅡ强脉冲光治疗雀斑疗效观察

    2009年7月~2010年7月,笔者采用强脉冲光治疗雀斑患者8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就诊者,年龄15~52岁,平均为30岁,其中女75例,男5例,病程2~33年,平均14年,有家族史者68例.患者的皮肤类型为Fitzpatrick分型法的Ⅲ、Ⅳ型皮肤.皮损发生均在面部,尤其是集中在鼻梁部、颊部、颧部,为界限清楚的淡褐色或暗褐色斑点,针尖至绿豆大小,形状不......

    作者:洪霞 刊期: 2011- 07

  • 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2例面部黄褐斑患者,采用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光斑直径5mm,脉宽0.3-0.4ms,能量13~15J/cm2,频率7~10Hz,全面部每次扫描约6000~12000个脉冲,共治疗10次,每2周1次,术后严格防晒.每次治疗前采用MASI评分和前后照片比较改善效果.结果:12例经过10次治疗,黄褐斑患......

    作者:杨鹏;麦跃;李娟;孙林潮 刊期: 2011- 07

  • 溶菌酶肠溶片联合冷冻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溶菌酶肠溶片联合液氮冷冻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比较溶菌酶肠溶片联合液氮冷冻与单用液氮冷冻或单纯服用溶菌酶肠溶片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55例,溶菌酶肠溶片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对照1组:45例,单纯用液氮冷冻治疗;对照2组:40例,单纯服用溶菌酶肠溶片.均采用五级分类法来统计并判断疗效情况,观察三组的临床疗效及近期、远期并发症.结果:治疗......

    作者:王明志 刊期: 2011- 07

  • Ⅲ度唇裂并牙槽裂不伴腭裂患者的鼻底整复术

    目的:探讨Ⅲ度唇裂并牙槽裂不伴腭裂患者的鼻底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在唇裂裂隙健侧缘设计粘膜-牙龈瓣以补充延长鼻底.结果:用本法治疗3例患儿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鼻外形改善无口鼻前庭瘘.结论:应用唇裂裂隙健侧缘粘膜-牙龈瓣修复Ⅲ度唇裂并牙槽裂不伴腭裂患者的鼻底可延长原位置较后的鼻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莫海雁;黎冻;周翔;韦洁;肖翔辕 刊期: 2011- 07

  • 应用扩张额部斜行皮瓣修复鼻部缺损

    目的:探讨扩张一侧滑车上动脉的额部斜行皮瓣修复鼻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3例伴有鼻尖鼻翼大部分缺损的病例,在额部一侧滑车动脉走行区域下斜向植入80-120ml不同容积扩张器,经过2~3.5个月的扩张,获得多余的皮肤软组织.设计滑车上动脉额部斜行薄皮瓣转移修复鼻部缺损,对鼻支架破坏的病例同期植入肋软骨支架或鼻假体,1个月后断蒂并对鼻外形进行修整.结果:全部病例扩张顺利,转移的皮瓣成活.获得足够的鼻长......

    作者:王继华;朱礼昆;杨云;肖鸿;何永静;李颖;张景波 刊期: 2011- 07

  • L形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方法:制作宽蒂、深面分离多浅面分离少的L形额肌瓣,治疗重度上睑下垂81例114只眼.结果:临床治疗81例115只眼,随访0.5-3年,矫正良好,外形自然,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均获满意疗效.结论:L形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燕 刊期: 2011- 07

  • 先天性三鼻孔畸形三例报告

    先天性三鼻孔畸形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鼻部畸形,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三鼻孔样畸形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1.1病例1:女,20岁.出生后发现三个鼻孔,左侧有两个鼻孔.查体未见系统疾病,专科检查:鼻下端可见呈“品”字形排列的三个鼻孔,左侧鼻翼上方有一额外鼻孔,多生鼻孔直径约0.6cm,探诊其深度为1.5cm与鼻腔相通.堵塞两侧正常的鼻孔,多生鼻孔有气体流出,多生鼻孔内存在鼻腔黏膜和鼻毛,并有鼻涕样分泌物流出.......

    作者:朱光辉;高培培 刊期: 2011- 07

  • 运用整形技术及原则美容性修复鼻外伤

    目的:观察美容整形技术在鼻外伤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107例鼻外伤患者的整个修复治疗过程中,均按照专业操作规程要求,严格应用美容整形技术进行鼻外伤的修复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针对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后期处理,以达到佳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一期修复效果均满意.对62例进行了0.5-3.5年的随访观察,其中3例进行了二次修复手术,61例远期效果满意(98.4%).结论:......

    作者:肖调立;田道法;刘刚 刊期: 2011- 07

  • 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复合体在鼻整形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应用自体肋软骨重塑鼻尖软骨支架结构,形成稳定的鼻尖软骨复合体,来达到完美、立体的鼻尖外形,同时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或硅胶假体支架抬高鼻背,从而达到理想的鼻部整形美容效果.方法:以鼻小柱基底部“几”字形切口和鼻孔内鼻翼软骨外侧缘切口,彻底分离皮肤达鼻翼基底部,对鼻尖短小朝天者可松解到达梨状孔边缘,显露两侧鼻翼软骨及侧鼻软骨,同时暴露鼻中隔软骨游离端;雕刻自体肋软骨,移植、固定到鼻中隔软骨上,......

    作者:李保锴;孙明磊;石小田;李洁;杨小兰;高亮亮;陈玮 刊期: 2011- 07